为P1.27的排针焊接做准备
一、起因 前几天在焊接电路板时,遇到了1.27mm间距的排针,结果十分悲惨——每一个2×2位置都被我焊成了一大坨,四个针脚被一颗巨大的焊锡包裹住了。之后无论是用焊刀吸锡、还是用铜带、又或者热风枪……无论任何方法,无论上面再添加多少助焊剂,都无法将这一坨焊锡搞下去、分割开,直到板子烧糊了也无法将焊锡移除。 这对我而言是一个障碍,如果不解决,那么我想制作的小硬件将会因为这个障碍而最终胎死腹中。所以这几天一直在为这个“手艺”做准备: 首先是新买了一把刀头,我之前用的刀头可能已经有些氧化,无法顺滑的吸锡。另外就是又买了几块PCB焊接练习板,这种经验工作,必须要依靠大量的练习才能掌握技巧。之后今天又觉得我的焊锡丝在粗了,现在使用的是0.8mm的焊锡丝,我想应该再买一捆细一些的,例如0.3-0.5mm的焊锡丝,应该是有帮助的吧。 这么想着,未来几天我就要开始动手练习,期望能够顺利。 另外还有一个比较头痛的事情,就是如何确保这些排针、排母焊接的周正、没有歪斜。这也要再花时间想一想办法。 二、初步尝试使用新买的烙铁头 上面提到准备工作还缺少一些线径更细的焊锡丝,但是实际上我发现完全没有必要,现在使用的0.8mm焊锡丝是可以完成对1.27mm间距排针的焊接的。实际上,焊锡丝的粗细并没有影响,即便是更粗的焊锡丝也是可以搞定的。关键在于烙铁头和焊接的技巧。 1、烙铁头 刚刚尝试了一下新购买的烙铁头,确实比之前使用的好用许多,即便是我这样对焊接技术完全的门外汉,这支新的老铁也非常容易挂锡、非常容易将PCB上多余的焊锡吸起来。而且这只烙铁头的导热效果明显比之前的好许多,我甚至觉得它更适合使用高含锡量的焊锡丝。 2、焊装技巧 之前总觉得自己只有两只手不沟通,现在发现只要先把排针(或排母)的焊脚插入到焊膏中,让焊膏挂在引脚上一些,在把排针插入到PCB上,这样焊膏就相当于粘合剂,会把排针黏住。此时排针的位置就是固定的,而且可以解放出手指来不再手忙脚乱。 将PCB翻转过来,因为排针已经“黏贴”在电路板上,所以既不会掉、也不用手指扶着,它自然而然地悬垂在电路板上,周正、稳定。 然后就是用新购买的烙铁头,挂上一些焊锡。此时就发现手中当前的0.8mm焊锡丝为什么可以使用了——原因是并不会再用到焊锡丝,而是直接使用烙铁头上挂住的锡进行焊接操作。此时也会发现为什么60%含锡量的锡丝不合适了——原因是挂在烙铁头上的锡因为里面含有40%的助焊剂会开始大量冒烟。如果用90%的锡丝,不冒烟,烙铁头上就是熔融的金属锡。 直接用烙铁头在PCB露出来的引脚上一贴,只需要1秒不到的时间,就完成了焊接操作。因为PCB的插孔中有焊膏做为助焊剂,所以烙铁头上的金属锡会马上转移到PCB的焊盘上、并且沁润到过孔中,从而完成焊接操作。助焊剂并不会“提前蒸发掉”,所以整个焊接过程中的流动性非常高,不仅有利于焊锡从烙铁头转移到焊盘、也不会出现焊盘与焊盘之间的连锡。 如上,就是我找到的1.27mm排针焊接的技巧。相信只要再练习20-30次,就能熟练掌握对1.27mm排针的焊接了。

蜂鸣器的第三部分电路板画好了
电源电路板部分存在着一些小问题,已经进行了调整,将其中的一颗多余的电阻移除并移入到了电位器电路板中,然后这个电源电路板就可以再次提交印刷了。 趁着心情不错,顺便将第三部分——Jack板也画出来了,并且准备进行这块板的测试打印: 如果顺利的话,那么剩下的就是比较简单的电位器板、还有一块相对比较难的前面板了。前面板之所以难,是因为面积很小、但是上面要焊接的元件却非常多,不过我暂时先不考虑后面的事情,只把眼前的东西搞好,走一步看一步吧。 说起当前这个jack电路板,其实也是有一些难度的,这是我在制作前面的电源板时就发现了的问题:1.27mm的排针、排母焊接对我而言非常难。前面在进行电源板的焊接时,我曾一度担心1206的封装对我很难,不过经过实际操练发现虽然困难、但也能搞定。但是这个1.27的排针,练习了好多都没有搞定。 看别人对它的焊接,焊锡非常的丝滑,但是到我这里总是非常难——一个不留神就会连锡,无论用焊锡丝、还是用焊锡膏;无论用含铅的、还是无铅的,都很难搞定。 我一直在想实在不行就改用2.54的排针,但是PCB上的空间实在有限,无论怎么摆弄都掰不开地方。只能继续硬着头皮练习自己的焊接技术,希望能够通过熟能生巧找到感觉,搞定这块板的制作。

蜂鸣器的震荡及发声部分可以运行了
前阵子本来都已经完成了这个小功能模块的制作,但是在进行PCB印刷的时候,却发现成品PCB无法正常工作。好在没花太多时间就找到了问题的结症——封装引脚定义问题。 我在使用分立元件的时候,用到了2N2222的BJT,这个三极管在插件型封装时,三个引脚中间的引脚是B极,而在贴片封装时却是第一个引脚是B极。只能怪自己经验不足。今天拿到了新做的板子,战战兢兢重新焊了一只出来,结果还算顺利,能够正常的工作了。 在使用蜂鸣器的时候,我想到了前几天买的成品DCDC电路板,有那块成品电路我就没有必要引入两个电压源,可以直接使用一个电压源输出5V电压、再通过DCDC升压到9V,这样就可以为蜂鸣器电路板同时供给5V和9V的工作电压。 其中5V电压是为了让蜂鸣器的震荡部分起振、而9V电压则是为了让蜂鸣器自身完成工作。两个电压同时通过一个开关进行控制,有电压则5V、9V同时有输出;没有输出则5V和9V都不进行输出。实验成功,效果还算满意。 在没有接入蜂鸣器之前,我是先把蜂鸣器电路板上电测试了一下,当时其实心里还在打鼓——通过电压表测量会发现DCDC在断电之后会有残留的电压,并不是戛然而止、而是逐渐释放,这估计应该是DCDC的成品板上面没有flyback二极管导致的,这就引发出两个问题: 1、对于我当前效仿制作的DCDC电路,是否应该接入flyback二极管? 2、如果不接这个flyback机制,会不会有什么问题? 这要等进行DCDC电路板的测试时再做推敲了,现在这里备忘一下。 另外:DCDC电路板实际上也已经到了,今天时间晚了没有时间测试,只先把其中另一个我比较关心的问题验证一下:上面预留的电池焊接插口的间隔和孔径是否准确?答:稍微掰一掰电池的引脚是可以顺利插入的,有一点点紧。 还有一点额外的感想:因为没有做过贴片,所以不知道自己动手能力和贴片的难易程度,所以这块电路板上使用的IC都是尽可能选用比较大的,全部使用的是2010的电容和电阻,实际贴装的时候感觉2010对我而言非常友好,可以比较容易的完成贴装和焊接。但是对于之后的其他电路部分(例如后面的电池管理部分),因为PCB面积太小,所以不得不将IC封装调整到了1206尺寸的,期望等到贴装1206的电路板时,也能像当前这个2010尺寸一样容易实现。

今天并没有完成关于IP5407的使用测试
之前因为卡在《MT3608升压问题》上面,所以心里总是感觉有些别扭:电路都已经搭建出来了,可就是无法完成持续稳定的升压。虽然我已经将所有用到的IC都与成品电路保持一致,可依然无法完成有效的电压升压。 想来想去,感觉最大的可能是我使用的是面包板+杜邦线做的电路搭建,因为MT3608是属于高频DCDC升压结构,如果使用杜邦线很可能会引入更多的干扰,从而影响芯片正常工作。当然这只是猜想,除非能够将当前的电路重新搭建,用更好的、更短的线材来测试,才可能确定这个猜测。 思来想去,与其再去找飞线用的铜丝、搭棚焊接电路,不如直接做一块PCB电路板来的方便,所以今天就没有做原本计划的IP5407的测试,而是花了一下午的电路板: 如果考虑花费,做电路板肯定比自己用铜丝搭棚更昂贵,但是让个角度想一想:即便我用铜丝搭棚搞定了DCDC升压电路,谁又能确保之后PCB实现的时候不再次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呢?与其多一事、不如少一事,直接一步到位的用PCB来测试,搞定就是搞定了、没有搞定也就可以直接基于当前的PCB再做调整、修正,反而更省力气。 如此想着,咬咬牙花钱做了吧。 在做这个电路的时候,我还是期望能够连同IP5407的充电芯片也一并测试了,所以这个电路中也就将IP5407部分的电路一同画了进去,这样等到PCB到手,既可以用它完成DCDC升压的实验、也可以基于它完成充电的测试,一举两得。从工作效率的角度讲,说不定更高呢。